深海型远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技术参数 及作业缆绳参数的分析
远航: 金枪鱼延绳钓的技术参数和作业参数的选择对渔捞缆绳效果影响很大 , 对深冷型远洋金枪鱼延绳钓来说 , 延绳钓钩位深度是最重要的。本文中作者主要技术参数、作业参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 对钓钩深度的确定和调整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分析 , 并给出其计算方法。 关键词: 金枪鱼延绳钓 ; 技术参数 ; 作业参数 ; 钩位深度 自 1989 年开始在南太平洋深冷型远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技术参数 及作业参数的分析
摘要 : 金枪鱼延缆绳钓的技术参数和作业参数的选择对渔捞效果影响很大 , 对深冷型远洋金枪鱼延绳 钓来说 , 延绳钓钩位深度是最重要的。本文中作者对主要技术参数、作业参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 较详细的论述 , 对钓钩深度的确定和调整及其影响因素缆绳做了分析 , 并给出其计算方法。 关键词: 金枪鱼延绳钓 ; 技术参数 ; 作业参数 ; 钩位深度 中图分类号: U67414 文献标识码: A 自 1989 年开始在南太平洋发展金枪鱼延绳钓生产以来 , 中国远洋金枪鱼渔缆绳有了较大发展 , 随 着 200 n mile 专署经济区的划分和国际海洋法的缆绳逐步实施 , 以较大金枪鱼类为主捕对象的深冷型 (超 低温) 远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受到各渔业大国的重视。与近海小型延绳钓船的作业相比 , 这种作业方 式除对渔船的性能 缆绳(如超低温冷冻能力) 有比较高的要求外[1] , 对延绳钓钓具的技术参数及作业参数 的选择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1 延绳钓钓具的主要结构及技术参数 捕捞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的渔法种类繁多 , 主要有围网、延绳钓和竿钓。围网和竿钓用于捕捞近表
注 : ha 为支绳长 + 钓线 + 系钩线长 (m) ; hb 为浮子绳长 (m) ; φ0 为主线支承点缆绳上切线与水平面交角 , 以下同。 层鱼类 (如鲣和小个体的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 鱼、北方篮鳍金枪鱼和马苏金枪鱼) , 而延绳钓则 以较深水的鱼种为缆绳捕捞对象[2] 。金枪鱼延绳钓是悬 浮于大洋表层、随风漂移、钓捕个体较大的金枪鱼 的一种有效渔具 , 其主要结构由干绳 (主绳) 、支 绳、钩线、系钩线、浮子绳 (浮标线) 、浮子、钓 钩、无线电发讯标等组成 (图 1) [3] 。 中国金枪鱼延绳钓钓缆绳具目前主要从日本、中国 台湾地区购进 , 其主要技术参数见表 1 [4] 。 2 影响渔获量的主要因素 延绳钓渔具的渔获量主要取决于鱼群的密度、钓饵诱鱼范围、钓钩缆绳数量和钩位深度等因素。在其 他因素确定的缆绳条件下 , 钩位深度是重要的作业参数。 干绳 规格 长度 支绳 规格 长度 钓线 规格 长度 日本 PES (PES/ PVA) Ф7 50~60 PES (PES/ PVA) Ф5~6 8~12 WR + SYN Ф211 +112 8~12 韩国 PVA Ф7 45~50 PVA Ф5 12~20 SWR Ф3 9~12 台湾地区 PES Ф6 30~50 PWS Ф4~5 10~20 PA 1147~2145 N 8~15 国家或地区 系钩线 规格 长度 浮标线 规格 长度 钓钩 浮子 日本 WR Ф116~118 115~215 PES (PES/ PVA) Ф5~6 8~25 ST L64 PL Ф300 韩国 WR Ф118 2~3 PVA Ф5~6 20~35 ST L63 PL Ф300~330 台湾地区 PA 0178~1118 N 1~2 PES Ф415 25~45 ST L96 PL Ф300 注 : PES 为聚脂纤维 ; Ф为直径 (mm) ; PVA 缆绳为聚乙稀醇 ; WR 为钢丝绳 ; SYN 为合成纤维 ; ST 为钢质 ; L 为钓钩长度 (mm) ; SWR 为缠有纤维的钢丝绳 ; PA 为聚酰胺 ; PL 为塑料。 211 钩位深度对上钓率的影响 上钓率一般定义为渔获尾数占下钓总数的百分数 , 它直接反映渔捞效果。钩位深度是金枪鱼延绳 钓渔具的主要作业参数 , 金枪鱼类对水温、盐度甚至月光强度的反应比较敏感 , 所以在不同渔场、面 向不同鱼种作业时的最佳缆绳钩位深度有很大不同。 栖息在印度洋肥壮金枪鱼的适宜水温为 10~16 ℃, 相应的水深为 150~500 m。钩深为 77~160 m 的普通延绳钓的平均钓获率为 212 尾/ 千钩 ; 而钩深为 83~274 m 的深水延绳钓的平均钓获率为 416 尾 / 千钩。11~14 ℃ (相应水深为 200~400 m) 时 , 平均钓获率达 714 尾/ 千钩 , 221~240 m 处的钓获率 为 911 尾/ 千钩。以肥壮金枪鱼为目标鱼种的钩深以 200~300 m 为宜 , 偏离这个水层 , 钓获率有所下 降。黄鳍金枪鱼的适宜盐度为 30140~34108 , 印度洋的缆绳盐度变化为从表层的 32110~33122 到 200 m 水 深的 34109~34190。以黄鳍金枪鱼为目标鱼种的钩深以 0~200 m 为宜[2] 。文献 [5] 中对 A、B 两组 钓具进行了生产性比较研究 , A 组钓具二浮子间有 9 个钓钩分处 5 个水层 , 平均钩位深度为 9018 m; B 组钓具二浮子缆绳间有 6 个钓钩分处 3 个水层 , 平均钩位深度为 7217 m。通过 1998 年在印度洋东部海域 8 个月的生产作业 , A 组钓具平均上钓率为 1112 % , B 组钓具平均上钓率为 1102 % , A 组高出 B 组约 10 %。生产实践表明 , 同类鱼种个体较大者处于较深水层 , A、B 两种钓具缆绳钩位深度较浅 , 渔获个体 平均重量为 36 kg。对于深冷型远洋延绳钓来说 , 由于钩位深度较深 , 其渔获个体平均重量可超过 45 kg。所以 , 钩位深度对上钓率及缆绳渔捞效果影响很大。表 2、表 3 为目前在不同海域面向不同目标鱼种 所选择的钩位深度及对应的技术参数和作业参数[2] 。
其它因素对渔获量的影响 关于鱼群密度、钓饵诱鱼范围、钓钩数量缆绳单位水体积内鱼体个数 , α定义为考虑金枪鱼捕食习 性及游泳速度时单位时间内上钩的概率 , 并且渔获量与 r 形成的球形水域体积成正比 , 则渔获量微分 可表示为 d n = 4 3 πr 3αρΔndt 。 (1) 设 n0 为钓钩总数 , μ为钓钩失效系数 (钓到鱼的钩会缆绳影响邻近的支线和钩 , 使其丧失钓捕效用) , 则 Δn = n0 - μn , 且 1 ≤μ≤n0/ n。令 4 3 πr 3αρ= A , 对式 (1) 积分 ( t = 0 时 , n = 0) 得 : n = n0 μ (1 - e - μAt ) 。 (2) 式 (2) 说明 , 放钓后最初渔获增加比较快 , 后期增加缆绳缓慢且其增加速度呈指数性快速衰减。衰减程 度决定着从放钓后到起钩这段时间的长度 , 过早起钩 , 会使每次作业的渔获量减少 ; 起钩太晚 , 会使 作业周期加长 ,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缆绳的问题。实际上 , 在式 (2) 中 , 大部分参数目前还难以确定 , 对渔获增加速度还不能进行定量计算。在实际生产中 , 一般将放钓到起钩缆绳这段时间控制在 4~6 h。发展金枪鱼延绳钓生产以来 , 中国远洋金枪鱼渔业有了较大发展 , 随着 200 n mile 专署经济区的划分和国际海洋法的逐步实施 , 以较大金枪鱼类为主捕对象的深冷型 (超低温) 远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受到各渔业大国的重视。与近海小型延绳钓船的作业相比 , 这种作业缆绳方式除对渔船的性能 (如超低温冷冻能力) 有比较高的要求外[1], 对延绳钓钓具的技术参数及作业参数的选择缆绳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1 延绳钓钓具的主要结构及技术参数 捕捞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的渔法缆绳种类繁多 , 主要有围网、延绳钓和竿钓。围网和竿钓用于捕捞近表
注 : ha 为支绳长 + 钓线 + 系钩线长 (m) ; hb 为浮子绳长(m) ; φ0 为主线支承点上切线与水平面交角 , 以下同。层鱼类 (如鲣和小个体的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北方篮鳍金枪鱼和马苏金枪鱼) , 而延绳钓则以较深水的鱼种为捕捞对象[2] 。金枪鱼缆绳延绳钓是悬浮于大洋表层、随风漂移、钓捕个体较大的金枪鱼的一种有效渔具 , 其主要结构由干绳 (主绳) 、支绳、钩线、系钩线、浮子绳 (浮标线) 、浮子、钓钩、无线电发讯标等组成 (图 1) [3] 。 中国金枪鱼延绳钓钓具目前主要从日本、中国台湾地区购进 , 其主要技术参数见表 1 [4] 。 2 影响渔获量的主要因素 延绳钓渔具的渔获量主要取决于鱼群的密度、钓饵诱鱼范围、钓钩数量和钩位深度等因素。在其他因素确定的条件下 , 钩位深度是重要的作业参数。 干绳 规格 长度 支绳 规格 长度 钓线 规格 长度 日本 PES (PES/ PVA) Ф7 50~60 PES (PES/ PVA) Ф5~6 8~12 WR + SYN Ф211 +112 8~12 韩国 PVA Ф7 45~50 PVA Ф5 12~20 SWR Ф3 9~12 台湾地区 PES Ф6 30~50 PWS Ф4~5 10~20 PA 1147~2145 N 8~15 国家或地区 系钩线 规格 长度 浮标线 规格 长度 钓钩 浮子 日本 WR Ф116~118 115~215 PES (PES/ PVA) Ф5~6 8~25 ST L64 PL Ф300 韩国 WR Ф118 2~3 PVA Ф5~6 20~35 ST L63 PL Ф300~330 台湾地区 PA 0178~1118 N 1~2 PES Ф415 25~45 ST L96 PL Ф300 注 : PES 为聚脂纤维 ; Ф为直径 (mm) ; PVA 为聚乙稀醇 ; WR 为钢丝绳 ; SYN 为合成纤维 ; ST 为钢质 ; L 为钓钩长度 (mm) ;SWR 为缠有纤维的钢丝绳 ; PA 为聚酰胺 ; PL 为塑料。 211 钩位深度对上钓率的影响 缆绳上钓率一般定义为渔获尾数占下钓总数的百分数 , 它直接反映渔捞效果。钩位深度是金枪鱼延绳钓渔具的主要作业参数 , 金枪鱼类对水温、盐度甚至月光强度的反应比较敏感 , 所以在不同渔场、面向不同鱼种作业时的最佳钩位深度有很大不同。栖息在缆绳印度洋肥壮金枪鱼的适宜水温为 10~16 ℃, 相应的水深为 150~500 m。钩深为 77~160 m的普通延绳钓的平均钓获率为 212 尾/ 千钩 ; 而钩深为 83~274 m 的深水延绳钓的平均钓获率为 416 尾 / 千钩。11~14 ℃ (相应水深为 缆绳200~400 m) 时 , 平均钓获率达 714 尾/ 千钩 , 221~240 m 处的钓获率为 911 尾/ 千钩。以肥壮金枪鱼为目标鱼种的钩深以 200~300 m 为宜 , 偏离这个水层 , 钓获率有所下降。黄鳍金枪鱼的适宜盐度为 30140~34108 , 印度洋的盐度变化为从表层的 32110~33122 到 200 m 水深的 34109~34190。以黄鳍金枪鱼为目标鱼种的钩深以 0~200 m 为宜[2] 。文献 [5] 中对 A、B 两组钓具进行了生产性比较研究 , A 组钓具二浮子间有 9 个钓钩分处 5 个水层 , 平均钩位深度为 9018 m;B 组钓具二浮子间有 6 个钓钩分处 3 个水层 , 平均钩位深度为 7217 m。通过1998 年在印度洋东部海域8 个月的缆绳生产作业 , A 组钓具平均上钓率为 1112 % , B 组钓具平均上钓率为缆绳 1102 % , A 组高出 B 组约10 %。生产实践表明 , 同类鱼种个体较大者处于较深水层 , A、B 两种钓具钩位深度较浅 , 渔获个体平均重量为 36 kg。对于深冷型远洋延绳钓来说 , 由于钩位深度较深 , 其渔获个体平均重量可超过 45kg。所以 , 钩位深度对上钓率及渔捞效果影响很大。表 2、表 3 为目前在不同海域面向不同目标鱼种所选择的钩位深度及对应的技术参数和作业参数[2] 。
其它因素对渔获量的影响 关于鱼群密度、钓饵诱鱼范围、钓钩数量缆绳等因素对渔获量的影响 , V1A1Lonas 认为 (引自文献[6]) , 延绳钓渔具的渔获量微分可表示为d n =αρπr 2vfΔndt , 式中 : n 为时间 t 内钓到鱼的钩数; α为单位时间诱鱼上钩缆绳的概率; ρ为鱼群密度; r 为以钓饵为中心的诱鱼半径; vf 为鱼的游速; Δn 为无鱼的钓钩数。
笔者认为 , 对于金枪鱼来说 , 可将ρ定义为单位水体积内鱼体个数 , α定义为考虑金枪鱼捕食习性及游泳速度时单位时间内上钩的概率 , 并且渔获量与 r 形成的球形水域体积缆绳成正比 , 则渔获量微分可表示为d n =43πr3αρΔndt 。 (1)设 n0 为钓钩总数 , μ为钓钩失效系数 (钓到鱼的钩会影响邻近的支线和钩 , 使其丧失钓捕效用) , 则Δn = n0 - μn , 且 1 ≤μ≤n0/ n。令43πr3αρ= A , 对式 (1) 积分 ( t = 0 时 , n = 0) 得 :n0μ(1 - e- μAt) 。 (2)式 (2) 说明 , 放钓后最初渔获增加比较快 , 后期增加缓慢且其缆绳增加速度呈指数性快速衰减。衰减程度缆绳决定着从放钓后到起钩这段时间的长度 , 过早起钩 , 会使每次作业的缆绳渔获量减少 ; 起钩太晚 , 会使作业周期加长 ,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实际上 , 在式 (2) 中 , 大部分参数目前还难以确定 ,对渔获增加速度还不能进行定量计算。在实际生产中 , 一般将放钓到起钩这段时间控制在 4~6 h。
专业生产吊网,尼龙绳,缆绳,抛石网兜,绳网,十二股缆绳厂家直销-姜堰区梁徐镇远航绳网加工厂,电话:18061082905。http:/www.yhswd.com/
|